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演讲 > 文章内容页

在你选择的路上,不惧困难地坚持!

来源:励志一生 日期:2021-03-13 23:40:16 分类:励志演讲 阅读:

  在你选择路上,不惧困难坚持

  文/吴

  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立志。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人生不断前进动力。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成长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偶然性。

  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我敬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战乱的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随着自己成长认识国家社会发展,逐步对建筑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就不断加深认识,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

  第二,选择。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选择至关重要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回顾我自己经历,有几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1948年我经梁思成先生推荐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求学,1950年学成后,应梁先生信中说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召唤,力辞种种诱惑,毅然从尚为英国盘踞的香港,在军警挟持下取道回国,投身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和教育事业中,现在想来,如果当时留在美国,便没有此后几十年在中国建设领域中的耕耘和收获

  1983年,我61岁,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行政岗位上退下,当时张维校长邀请我前往深圳大学创办建筑系,我婉拒了他的盛情,坚持和一名助教,在半间屋子、一间书桌、两个坐凳的条件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到现在已经整整30个春秋。30年中,我与研究所的同志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当时若前往深圳今生后期的工作则又会是另一番光景。类似的情况一个人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回顾既往,我自审之所以没有“转错”大方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早年“立志”相关,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筑与城市的学术领域做一些事,在不同时期,根据现实条件,作出相应的选择

  第三,坚持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坚持还是退却?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不论是青少年读书求学,还是年长后的研究和实践,几乎处处都要面对困难,也难免遭受挫折年轻人很容易受到挫折影响而气馁,这里希望大家以宗白华先生讲的一句话共勉——“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这是在他写的《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上的一句名言,要立志、要选择,在选择路上更要有不惧困难坚持

  对于青年学人,我认为在理性上对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等似乎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身体力行。现在社会舆论的各个方面对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屡见不鲜,相关的书籍、文章也很多,但是让人痛的是,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人也许并非对科学道德理解,而是没有切实地将之落实到一己的灵与行动中。因而,我想强调的是,必须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从经典哲理转化为一己之行动指南、行为通则,唯有此,才能慢慢地内化为属于你自己精神财富,并且会在逐步顿悟中加深体会,并不断加强信念,持续前进

  如今,我虽已年逾九十,但仍坚守教师的岗位上,仍要求自己以一种积极精神面貌面向未来,随着年龄日增,必然有些事情由于体力不及等原因已经做不了,但是依然觉得当前正面临着一个大的时代未来有无限的生机和激情,要促使自己力所能及地不断探索广阔的学术新天地,建设美好家园、美丽中国。

分页:123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