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请别爱得太满
文/何英
Y是我的死党。从小到大,别人总是告诉她和她哥哥,他们有个好母亲,并不断地夸奖他们的母亲有多么多么好。确实,母亲是Y和哥哥心中的贤妻良母,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以及他们的父亲。Y和哥哥从小就非常爱母亲,到了依恋的地步。在Y上大学以前,母亲在自己心目中是完美的化身。一直以来,她对母亲有两种感情特别强烈,一是依赖,只要离开就会特别想念,甚至会哭泣;二是从很小的时候起,她就很怕失去母亲。
在Y小时候,父亲和母亲的关系还是挺好的,那时候父亲还比较顾家,对孩子也关心。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渐渐的,情况越来越糟糕。父亲的脾气变得很暴躁,一点小事就对妻儿大发雷霆甚至动手打孩子;经济上变得很抠门,经常不拿家用回家;人越来越懒,家务事一点都不沾。更过分的是,到后来他还搞外遇,跟不止一个女人牵扯不清。
Y的家乡是个封建思想严重的地区,对于上一辈的女人来说,离婚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哪怕离婚是因为老公是个人渣,三姑六婆的唾沫星子也会把离异女人淹死。因此,不管婚姻多么糟糕,很多上一辈的女性都选择了忍耐,Y的母亲也如是。母亲年轻时工作很忙,下了班还要接孩子放学、买菜做饭、做家务、照顾孩子、辅导功课,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一样,有一次实在累得撑不住,在Y面前放声大哭:“就算是个机器人,也需要休息啊!”不过,父亲对母亲的辛劳从来都是视而不见。父亲不拿钱回家,母亲就把全部工资都拿来用于家庭开支,有时候手头紧了,也不跟父亲开口要,而是自己想办法,找自己亲姐姐借一点。
但让Y理解不了的是,迫于现实环境不离婚也就算了,母亲还仍然把父亲照顾得无微不至,一日三餐、衣服鞋袜、出差准备,无不打点周到,父亲连自己的一双袜子、一块手帕都不曾买过。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天母亲中午下班回到家,碰到父亲请了一帮朋友来家里做客。父亲让母亲做饭给客人吃。后来Y懂事以后想起这件事,仍觉得父亲实在是有些过分。因为中午下班的时间本来就很短,平时母亲每天中午都是急匆匆赶回家做饭、照顾孩子,经常连休息一下都没有就回单位上班,要她在毫无准备且时间紧迫、身边孩子还需要照顾的情况下,做出一桌子菜来款待客人,实在是太强人所难。而父亲既抠门舍不得花钱请朋友下馆子,又瞎讲究说馆子的东西不卫生自己不想去,根本不去体谅母亲的种种难处。可母亲还是顺从地把一桌子饭菜做出来,然后自己连饭都来不及吃就匆匆回去上班了。
就这样,Y从初中起目睹父母一步步扭曲的婚姻关系,同时要承受父亲的糟糕脾气和打骂,还受到母亲由于过度辛劳和不愉快夫妻关系引发的负能量影响,此外还要经常充当母亲的情绪垃圾桶,听她抱怨父亲的种种不是,这些都给Y(还有她哥哥)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她的整个少年时期,成长得痛苦而艰辛。如今说起这段往事,Y总是自嘲为“创伤儿童”。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内心充满了尖锐而强烈的愤怒,她痛恨父亲,经常恨不得揍他一顿。对于受苦的母亲,她有着深深的愧疚感和心疼,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变得无比强大,拯救母亲于水深火热之中。
后来,Y如愿以偿考上了遥远北方的一所大学,离开了那个记载着她痛苦记忆的南方小县城。在大学的头两年里,Y仍像小时候那么依恋母亲。那时候通讯不像如今这么发达,没有手机,长途电话费很贵,她每天抱着宿舍座机跟母亲通很长时间的电话,有时候会因为太思念母亲而掉眼泪。另一方面,她不得不面对因为母亲长期的过度照顾和保护,造成的自己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无能——她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甚至不敢过马路。
还好, 在Y柔弱的外表下,隐藏着一股特别顽强的力量,脆弱却又坚韧。她逼着自己,一点一点地学,直到成为一个独立能干的人。毕业后,她来到另外一个距离家乡很遥远的陌生城市,自己找工作、找房子、结交朋友。那几年特别不容易,没有钱,没有认识的人,工作不好找,搬了几次家,都是靠自己。后来,工作和住处慢慢稳定下来,她也有了几个值得信赖的朋友,开始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她感到很踏实。Y仍然深爱母亲,却没那么依恋了,甚至,生平第一次,她发现自己对母亲产生了愤怒感。又或者,这种愤怒以前就有,只是被她压抑了。她开始自学心理学,阅读大量身心灵方面的书籍,努力疗愈自己的心灵。那些成长期累积的内心的黑暗和负面情绪,那些愤怒、不公、痛苦、忧郁、绝望、无力,经过无数次的长夜痛哭,一点一滴地释放出来,不再那么强烈,她终于拥有了久违的平静感。在这方面,Y的哥哥没有妹妹那么幸运。他大学考取了临近城市的一所院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与父母住在一起,一方面自理能力极差又缺乏主见,成为一个“妈宝男”,另一方面,内心对父亲积累的愤怒和不满无法得到排解,反而因为与父亲住在一起而更加严重。
再后来,Y遇到一个平凡温暖的男人,相爱,结婚,生子,过着平淡踏实的日子。此时她已是一个成熟的女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已然转变,不再如年少时一样偏激、非黑即白。当她重新审视父母亲的关系,发觉很多事情未必跟她当时认为的一样,父亲就是绝对坏,母亲就是绝对好。当然,她不想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去解释母亲的遭遇,因为那样无疑太简单粗暴而且对母亲太不公平。可另外一方面,父亲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所谓“渣男”,他也曾经对家庭、对妻儿有过温情,有过付出。虽然世事的变化总是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因果,不能简单地用某个原因去解释,但如果,母亲处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方式能更健康一些,比如拒绝无原则、无底线地付出,比如更爱自己一些,也许情况不至于变得那么糟糕,也许每个家庭成员(包括她自己)所受的伤害都会少一些。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一个和谐的关系,必然有丰富的付出与接受。一方给予另一方物质和精神的爱,另一方接受,然后再回馈给对方……付出和接受不断循环,关系得以顺利地向前发展。可在有的关系中,一些“好人”打破了这种相对平等的循环关系,只追求全然的付出,导致关系朝向坏的方向发展。因为“关系的另一方会觉得很不舒服,会频频感到内疚,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付出,他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Y对我说,她觉得母亲的问题就在于,不管是对丈夫也好,对子女也好,她付出太多,爱给得太满了,以至于忘了爱自己。在Y的印象中,母亲总是不停地忙碌,不停地为身边人付出,很少为自己着想,也从来不懂得停下来休息。这样做的结果,是身边人不但不领情,还觉得她烦,或者想逃离她——如果对方是像父亲这种性格中有些鸡贼的人,就会一方面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她的照顾和付出,占尽便宜,一方面又很容易对她产生怒气;要么是像Y和哥哥这样性格比较厚道的人,一方面被母亲宠溺得失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心里却有很大的愧疚感,有逃离她的冲动。
这些问题,在Y为人妻、为人母,对生活有了更多感悟之后,看得更为透彻了。前段时间的一段经历,更证明了她的看法。前段时间,由于Y工作繁忙而且身体不太好,于是请退休赋闲在家的母亲过来小住一段时间,帮忙照顾孩子并料理一些家务。在这段时间里,Y和丈夫都对母亲产生了很深的愧疚感,因为母亲从早忙到晚,一刻不停,哪怕Y和丈夫不断提醒她休息也不以为然。( )Y说,自己也是持家的女人,知道操持一个小家庭虽然事多繁琐,可也不至于需要像母亲一样忙碌到那种程度。她也看过自己婆婆以及其他人料理家务,极少有人像母亲一样一天到晚又忙又累。虽然别人做事未必有母亲那么完美,可是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还是没问题的。
看着母亲如此操劳,Y和丈夫颇感压力,总觉得对母亲很亏欠。Y跟我举了个例子,有一次周末他们在家包饺子,正好电视台播放一个精彩节目,他们决定边包边看。饺子包完,一笼一笼依次蒸,中间需要把熟的饺子拿出来,往锅里加点水,继续蒸下一笼,趁这个时间大家一边吃已经熟的饺子一边看电视。
Y说,其实自己跟丈夫都是比较勤快且自觉的人,这点小事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事,放在平时,谁有空了就去厨房把蒸熟的饺子拿出来顺便蒸下一笼,然后大家都可以轻轻松松地边吃饺子边看电视。可到了母亲这里,这就成了很正式的一个事了,她谢绝了小夫妻俩的帮忙,自己一直在忙个不停,从厨房到饭厅来回忙碌,也不停下来吃个饺子或看一眼电视,搞得Y跟丈夫很不好意思,饺子也吃得不安乐,电视也无心看了,只觉得自己在一旁享受,让老人家忙着伺候自己。
聊到最后,Y深深叹了一口气。她说:“其实这么久以来,我真的好想对我妈妈说:妈妈,活着不需要那么用力过度,别爱得太满,多休息,多爱你自己”。说这个话时,她使劲抿着嘴唇,眼眶里有眼泪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