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内容页

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钱伟长

来源:励志一生 日期:2021-03-24 23:37:41 分类:读后感 阅读:

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伟长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逝世,享年98岁。

  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学森、三强并称“三”;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因“9·18事变”弃文从理

  1912年,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家庭。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 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极度用功。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学生之一。

  论文曾让因斯坦感叹

  1935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和高梦旦奖学金,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延至1940年8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J.L·辛格教授指导下研究板壳理论,1942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至1946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伟长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拒绝中美交战时为美国效力

  1946年,在国外生活得很好的伟长回到国内,到清华大学任教。他曾回忆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虽然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瓶,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1947年,伟长获得一个赴美从事研究工作机会。当他到美国领事馆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会为美国效力吗?”伟长毅然填上了“NO”。

  二战时曾帮伦敦免遭德国导弹袭击

  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

  当时,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岸,而落点则在伦敦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据此,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市中地面造成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攻击,伦敦就可避免遭受导弹伤害

  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厉害。”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伟长。

  倡议拆掉“四堵墙”

  1983年,伟长辞去长达38年的清华教授职务,只身到上工业大学担任校长。担任校长期间,伟长提出“三制”——— 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这些当时看来十分“前卫”的教改措施,如今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式。

  伟长倡议拆掉各系科、专业部门,以及教育和科研之间的“四堵墙”,抓师资队伍、科学学制、办学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也抓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培养。他说:“我从美国回来就是为了祖国,我要培养更好的学生!”

  伟长认为,大学教育必须首先打好基础,专业不应分得过细;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科学家不是在大学的“摇篮”里培育出来的,而是在长期建设工作实践锻炼成长的。

  1993年,上工业大学合并了四所学校,成立了现在的上大学伟长继续担任校长直至逝世。

  成就

  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

  伟长是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励志名言  国际上,以氏命名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就有“伟长方程”、“伟长方法”、“伟长一般方程”,“圆柱壳的伟长方程”等等。

  缅怀

  网友沉痛悼念伟长

  伟长逝世的消息让无数国人哀恸。网民自发以发表博客、论坛留言以及制作哀悼网页等形式寄托哀思,并表示要继承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自天津的网友“昂雷斐特”写道:“沉痛悼念我国卓越的科学巨擘伟长教授。您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的一生,追求民主的一生,追求进步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一生。您的功绩将彪炳史册,永垂千古!”

  “老走好!谢谢您为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我们不会忘记您和您这一代人,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宁幸福。”网友“funs2006”写道。

  网友“李红A”写下一首悼伟长的诗:自强不息伟长,老骥伏枥恨更长。民赤子坎坷一生历沧桑。学富五车冠中西,“三”国宝铸栋梁!“力学之父”西游去,求解方程到何方?

  中国航天人缅怀伟长

  一代大师伟长溘然长逝,中国航天人纷纷表示哀悼。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副总设计师、上航天局研究员陈昌亚惊闻老逝世的消息非常难过。“大师的逝世,是我们科学界的巨大损失。”陈昌亚说,“除了哀悼,我们更应该牢记前辈的教诲,继承和发扬老做学问做人优秀品格,追随大师的志向,继续为我国的科研事业贡献。”

  陈昌亚说,作为晚辈,很早就知道伟长先生的事迹,也正是“三伟长、学森、三强等科学家的事迹引导他一步步走上科学道路。“‘三’是中国科学界学习的标杆。”陈昌亚说,前辈们极具精神,很多人都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不远万里、费尽周折从国外返回,一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作出贡献

  穿周总理鞋子出访

  1972年由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当时很多人不相信伟长对祖国的忠诚,代表团团长表示不能保证他出国后不逃走,于是周恩来换了另一名团长,但新团长仍然不同意伟长出访。直到临行前一天的会议他都不知道此事。周恩来叫秘书派车去清华大学伟长,这才知道他还在首都钢铁厂劳动。秘书又赶到首钢,带着来不及换下劳动服的伟长赶到会议现场。周恩来见状,叫来秘书换衣服给他,并把自己鞋子给他穿,才得以出访。

  科学老爷爷”竟是铁杆“体育迷”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伟长的口头禅。“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在很多场合,伟长总要现身说法,畅谈自己对体育一往情深的渊源。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

  不拿工资没有房子的大学校

  著名传记文学作家祁淑英忆伟长:

  得知伟长逝世的消息后,记者采访了著名传记文学作家祁淑英,祁淑英因写《中国三》而对三位著名的科学家学森、伟长和三强有着深入细致的了解伟长离世后,中国再无“三”。祁淑英2005年在上大学招待所采访过伟长,当时这位大科学家给他的感觉是和蔼可亲。

  祁淑英说,伟长不管是在清华大学还是上工业大学,走到哪儿都很认真,特别是当上学校长后,不拿学校一分薪金,在上自己房子都没有,常年住在学校条件很一般的招待所,祁淑英采访伟长就是在招待所里。

  回忆起2005年对伟长的采访,祁淑英至今印象深刻。当时伟长刚刚从老家荡口的小学视察回来,伟长的家乡情结很浓,每年都要回故乡,和故乡孩子们见面交流。祁淑英先到上等着伟长,住在上大学的招待所。伟长回来后,住的也是招待所。

  祁淑英告诉记者,那年老93岁,住的是招待所的里外套间,房间陈设非常简洁,让她难以相信这么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生活如此简朴。老身边没有家人服侍,只有一位秘书和两位保卫人员。见到老的时候,感觉他人很精神,就是腿不太好,需要人扶着。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思维清晰。这位不拿工资,不要宿舍的大学校吃饭去招待所的食堂,祁淑英亲眼看见老的饭菜很简单,只有一荤一素一汤。祁淑英说,伟长一生为公,里不想着自己,上大学在他的带领下一直保持清廉的作风。祁淑英在给伟长秘书的敬联中写道:“老的一生是艰难曲折的一生,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

分页:123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