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内容页

张抗抗:防风神茶

来源:励志一生 日期:2021-03-22 20:00:41 分类:读后感 阅读:

  张抗抗:防风神

  小时候,每逢暑假春节妈妈定是要带我去德清洛舍镇的外婆家住些日子的。

  在镇上的亲戚家串门,几乎家家都会给客人沏上一杯烘青豆。这必用中式的瓷盖碗沏泡,底座有托盅,掀开杯盖,瓷碗上大下小,碗口略敞,可见满至碗口2/3处的上,漂着几丝金黄色的桔皮和几片绿色的叶,一粒粒小如草籽儿的黑点点,在中悠悠沉浮;眼尖尖地往碗里盯下去看,有十几粒碧绿的青豆,皱皱地静躺在碗底。绿的绿黄的黄黑的黑,几种不同的色彩在里上下晃着,很生动的样子,像一只五色斑斓的金缸,煞是好看。大人说:盖上盖上,等会再喝。不多时,再次掀开碗盖,那渐渐就显出颜色来了,一池清澈透亮的浅绿,从青豆里浸润出来的汁液溶在里了。

  乡里人说,这是烘豆。只有德清这地方的人吃呢,城里是买不到的。

  小地喝一口,一股清香味扑鼻而来。咬着一丝桔皮,滑溜溜的有些酸涩;嚼到一粒黑草籽,在齿下嘎嘣一声脆响,有奇香袭来;奇怪的是那略有成味,解渴又爽口的。几道开续过,已淡,喝到见底,有人递过筷子,说你将那些青豆夹来吃罢。青豆已被泡胀,肥壮饱满,吃在嘴里,韧得很有嚼头,嚼着嚼着,满嘴是香了......

  曾好奇地问:这黑色的小草籽是什么呢?香得我嘴馋。

  --野芝麻。乡下也叫卜芝麻,山坡地边都有,秋后剪下枝条,晾在匾中晒干了,像收油菜籽那样敲儿下,一粒粒野芝麻就从英里掉下来,形若小米,炒熟了,比芝麻还香......

  烘豆味道真的很特别,从此一直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可惜到了后来,烘豆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随后是很多年。曾经问过外婆,外婆说农民的留地都没有了,青豆自然也没有了。那些青豆采下、剥开、用盐煮熟,然后要在微红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熏制,很费功夫的。那时节谁还有那样的闲和功夫呢?于是烘豆就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

  怅然之下,我曾以为此生再也喝不到烘豆了。到了90年代,一次回杭州探家,妈妈在厨房里忙了好一会,端出一只杯,很神秘地说:给你吃一样东西,是亲戚从洛舍送来的,不知你还记不记得呢?

  掀开杯盖,我闻到了童年的气息,从天一色的洛舍漾上飘来...一我思念的烘豆奇迹般地出现在眼前。绿的绿黄的黄黑的黑,颜色真是配得和谐沉稳,青豆桔皮野芝麻胡萝卜丝还有少许叶,在中斑驳交错起伏,如同一群从远方归来的游

  德清外婆家的烘豆回来的日子,就像外婆远走的在天之灵,重又回来看望我们了。

  那以后,凡有德清老家的亲戚给妈妈送来烘豆妈妈必定会分出其中一部分,亲自从邮局寄往北京。一小包绿得青翠的烘豆、一小瓶桔皮和野芝麻拌好的"调料"。然后,我独自一人在厨房来回走动,开在炉子上响起来,还有杯盏清脆的碰撞声。我虔诚而隆重地沏泡烘豆,就像在完成一种神圣的祭祀仪式。

  曾有一次用它来招待我的北方客人,烘豆端上之前,很神秘地作了渲染,示意此是何等珍贵忙碌了一番之后,上了,客人揭开杯盖,小啜一口,脸上的表情有些复杂。我得意紧张地问:怎么样,味道很特别吧?客人们面面相觑,不出声地咀嚼着,少顷,终有人忍不住反问说:这,怎么是成的呢?就像菜汤,对,这明明是一碗汤嘛......

  真是很扫兴。忽然明白,一个人幼年的记忆,其实是无法与人分享的。

  烘豆之风味特色,恰恰就在微成略的奇香之中。在甜食的江南,这稍带咸味的烘豆,确实是与众不同。其实它全部的妙处,就在于烘熏青豆以及腌制桔皮芝麻时,用了微量的盐。温温的经过咽喉的那个瞬间,我能感觉到青豆在中浸出的咸汁中所蕴含的勇气力量,还有一种与如今江南民风迥然相异的粗犷与野性。

  "防风神"的突然归来,令我欢喜倍至。从烘豆到防风神,并非摇身一变,而是一个换回了自己原先旧衣衫的故人。几十年过去,我依然认识他,熟悉他身上飘散出的来自远古的气息,英武洒脱,然而凄然悲怆。

  童年在洛舍外婆家,曾听过民问流传的有关防风氏的神话故事,可惜年代久远,竟然记不下多少了。只知防风氏是古越先祖,夏禹时代杭嘉湖地区的一位诸侯,也是治英雄,据说身材奇高。达人表兄后来为我寄来了有关"防风氏"的资料,方知4000年前,位于塘江流域与太湖流域间的防风古国,其统治中方圆百里,包括今湖州市所属德清、长兴、安吉三县。

  德清二都的封山(俗称防风山)、禹山(俗称长子山)和下渚湖(俗称防风湖)是当时风景优美的地区。源白天目山的东苕溪,经瓶窑、安溪与二都下渚湖相连。近年来发掘的文化遗迹,亦可寻见防风古国与其相关的种种渊源。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农业生产开始开渠排涝、养殖稻蚕桑;渚黑陶、手工业、开矿冶炼、上交通和舟运亦已渐成气候,私有制逐步兴起,防风古国呈现出一片兴盛情景。

  据《史记国语》"孔子世家"中记载,公元前2198年,中原华夏部落军事联盟的最高首领夏禹巡视江南,在今绍兴会籍山召集各地诸侯会议。因防风氏曾劝阻并反对禹企图破坏原始民主禅让制度,传位于其子启的决定,于是禹借赴会迟到之罪,杀害了防风氏,制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桩千古冤案。防风国的先民纷纷外迁出逃,防风国也因此日渐衰微......

  人们一直赞颂夏禹,却规避了夏禹执意"开创世袭制"先例的这一重要事实。

  如此看来,防风氏是一位具有原始民主意识的斗士。我的德清外婆家丰饶的米之乡,在远古竟然曾是一片孤独自由的土地。

  防风氏悲壮地乘鹤西去。只有4000年前防风古国的"烘豆",仍在德清一带民间流传至今。有学者认为,但凡"防风神"流传的地区,也是防风古国所属地域的有力佐证。

  如今,在德清三合乡二都封山之麓,下渚湖之滨的防风王庙原址上,已重建起防风氏祠,再铸防风氏塑像。祠前树立了((防风神记》碑。碑文如下:防风神

  吾乡为防风古国之封疆。相传防风受禹命治,劳莫名。里人以橙子皮、野芝麻沏为其祛湿气并进烘青豆作点。防风偶将豆倾入汤并食之,尔后神力大增,治功成。如此吃法,代相沿,蔚成乡风。此烘豆之由来,或誉防风神。然佐料因地而异,炒黄豆、橘子皮、笋干尖、胡萝1、,不一而足,各有千秋。但均较此间烘豆晚出。邑产佳茗着录经,风味更具特色,宜乎有中国烘豆发祥地之桂冠也。爰为立碑纪念.人蔡泉宝策划,县乡领导主与其事,并勒贞珉传之久远。

  丙子十月谷旦卢前撰文郭涌书从此,每逢农历八月二十五日,自发前来祭拜防风氏的乡人无数。

  防风氏殁后,防风( )国的古代文明依然在民间流传。延至唐宋,距二都西十余里的上柏报恩寺,以及周边许多寺庙,均受防风古国地域文化影响而崇尚道。相传历代名流如陆羽、苏轼、沈括、康熙皇帝,都曾到过防风古国地区的二都、三合、洛舍等地游,考察风土民情。防风古国的汁,也养育了孟郊、俞樾、俞平伯等一批杰出的文人学者。

  然而,防风氏以性命相争的禅让制,在漫长的悠悠岁月中,却已被世袭制所替代并延续4000余年。细细品尝那微成的,咀嚼着韧性的青豆桔皮,我竟闻到了血与汗的涩气味。我想防风氏定是死不瞑目的一也许,他留下这"防风神",正是以期为世人洗醒目。如今江南的烘豆风味依旧,然而,防风氏的风骨却难以寻觅了。

  • 张抗抗作品_张抗抗散文集
  • 张抗抗:苏醒中的母亲
  • 张抗抗:网络文学杂感
分页:123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