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转变职业生涯失败?
文/阳志平
你希望换一种职业吗?像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AnsonHeinlein)一样,从工程师到科幻作家?抑或像大前研一一样,从核工程师到管理咨询顾问?日复一日重复无趣的工作也许进一步刺激了你的这种想法。既然这份仅仅满足温饱的饭碗岌岌可危,何尝不抛开一切,从头再来?哈佛商学院教授埃米尼亚·伊瓦拉向人们揭示了转变职业生涯的新方法。
人们之所以转变职业生涯失败,并不是因为害怕改变、缺乏准备。大多数人都具备改变的动机,但是,在具体如何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新工作的方法上,传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出问题了,你需要从“先计划,再行动”到“先行动,再计划”。
二、传统方法的问题
大多数人被教导,在改变职业生涯之前,先要了解自己。你需要对自己的性格、需要、能力、核心价值和优先考虑的事项进行了解与详细分析。然而,这种做法植根于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人们有可能发掘“真实的自我”(trueself)。
这些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成年初期,就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个性结构。通过自我反省和心理测验,一个人就能更好地发现真实的自我,最终就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种对“真实的自我”的定义,实际上与“先计划,再行动”的做法完全吻合,即一旦你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剩下的事情就是行动了。
实际上,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HazelMarkus)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可能的自我”(possibleselves)。什么是可能的自我?就是你对自我所希望、所预期、所恐惧。佛家有三毒:贪、嗔、痴。儒家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在西方心理学中,根据马库斯的定义,可能的自我是三我:希望我、预期我与恐惧我。
你由许多个自我组成,这些自我不仅仅像传统观念认为的那样,由你的过去决定,它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取决于你目前的环境以及你对未来的希望和恐惧。“真实的自我”植根于过去,而“可能的自我”则立足于现在与未来。一部分“可能的自我”通过你当前所做的事情和我们现在所在的公司确定,另一些“可能的自我”却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只存在于你的个人梦想之中。
软件开发有个说法:设计过度,迭代过慢,最终产品失败。“真实的自我”就相当于程序开发者过于追求基础架构的强大,从而思考过度,导致认知资源的衰竭,最终反而阻碍了行动,导致行为瘫痪,从而执着不前,难以迈入新领域—“可能的自我”所辐射的范畴。
?传统方法第二步:找信得过的人参谋
传统观念认为,当你计划职业生涯转型时,你应当向那些最了解你的人和那些了解市场的人请教。但是,当你想要重塑自己新的职业身份的时候,最了解你的人反而最可能阻碍你,而不是帮助你。家人或朋友本意是很想给你支持,但他们往往会加强或是拼命保住你想摆脱的旧身份。
自我评价、亲朋好友的忠告以及职业咨询专家的意见都帮不了真正的忙。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曾经有过相同经历并了解自己方向的指引者。打破框框并获得心理支持的最佳途径,是跳出我们平时生活的圈子,去接触新的朋友、新的交际网络和专业群体。
?传统方法第三步:追求一步到位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完成自我重塑是可以一步到位的—如果有了改变的愿望,只需做个决定就行了。传统方法告诉我们,别用微小的、表面上的调整来愚弄自己。实际上,急切的重大的改变会欲速则不达。一步一步地采取一些小的措施反而会使我们在重新界定自己的职业身份时,做到更加全面和更有依据。
三、如何重塑“职业身份”
当各种“可能的自我”漫无目的地变来变去时,职业生涯转变产生的唯一途径就是把我们各种可能的身份变成现实,然后再不断地对这些身份进行锻造,直到我们积累的实际经验足够丰富,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更有决定意义的行动为止。按照这种思路,成功转变职业生涯的关键做法有:创造实验机会,改变关系网,解释我们正在经历的转变。
“职业身份”是由你所做的事情、你所从事的专业活动确定的。要想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干的是什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放手一试。很多人在想转变自己的的职业生涯时找不到落脚点,不肯跨出第一步。更多人习惯的是像书中夏洛特一样列出各种可能性。
你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以兼职的形式试试身手,在周末拿些项目来做。还有一个方法是利用临时性的任务、外包、咨询和第二职业,来获得在新领域的相关经验或者培养自己的相关技能。比如,认知写作学三期有一位妈妈,她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每年夏天都会参加一个短期的、全新领域的培训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在新的领域学到知识,同时强迫自己跳出日常事务,并且有机会接触有趣的事情与有趣的人。
你需要加入一个新的专业社群,它往往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科学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有效学习是进入相关情景,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然后学习者刚开始围绕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的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
?为转变做出解释
每个变换过职业生涯的人都有一个在某个时刻“顿悟”的故事,这些故事很容易使人相信,职业生涯的改变都是从这样的关键时刻开始的,实际上,这样的顿悟都是转变的结果,而不是转变的原因。如欧洲社会心理学创始人莫斯科维奇在30岁时读皮亚杰著作时顿悟;又如乔布斯在印度朝圣时顿悟;再如鼠标之父恩格尔巴特在25岁刚订婚时顿悟。中国文化史上最著名的则是王阳明龙场悟道。
好故事来之不易。只有经过多次尝试和磨难之后,这种顿悟时刻才会降临。如同王阳明是在被发配贵州的人生低谷时,才获得悟道时刻。好故事需要多次重复。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转变故事告诉大家,那么你就能更清晰地说明自己的意图,从而争取到别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