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名言
子思名言
1、对喜怒哀乐能按应有状态掌握,无所偏倚,这就叫“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有所节制,这就叫“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位、生生不息了。——子思《中庸》
2、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殁而遂失其传焉。——子思《中庸》
3、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循着内在的诚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子思《中庸》
4、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子思《中庸》
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6、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子思
7、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子思《中庸》
8、何谓“文笈”?盖经典之所藏。华夏文明悠悠数千载,以聿成箸,以文述典,存天地浩然气于寸方间,自有一分感召,一种精神在里面。——子思《中庸》
9、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子思《中庸》
10、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子思《中庸》
11、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子思《中庸》
12、“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执中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子思《中庸》
13、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大育。——子思《中庸》
14、“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子思《礼记·中庸》
15、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子思《中庸》
16、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子思《中庸》
17、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子思《中庸》
18、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子思《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