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商务英语课堂上,一个
男生做Presentation,着正装系领带,一口流利的英语,
自信的讲着全球化
背景下外国科技
公司对于本土
企业的
影响。
老师问:“到研究生
毕业,你学了
七年的机械,做一份完全不相关的
工作是不是可惜了?”
“是的,我小时候
玩具都被拆得乱七八糟,然后再
自己组装。一直到填
高考志愿的时候,都
立志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
大部分人狠不下
心丢掉几年的
专业储备,在另外一个领域
重新开始。于是一个三年,一个三年,又一个三年,继而是
以后的三十年,都被十七岁时得那个
选择束缚着。
Part2
同样学着数理化或者理化生的一群
少年由此分道扬镳,在各自的
路上,走向了不同的终点。
Part3
中学时,看过一本小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
书中主要讲述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
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
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
鞋子,
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
丰富的奶酪。
经过激烈的
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
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
跑鞋,
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郁郁寡欢、怨天尤人。
高中的一个同桌,学了四年的机械自动化,考上了建筑学的研究生,现在是一名建筑师;
大学同学有
放弃八年的建筑
专业学习转向金融的。
一个
闺蜜本科学的机械工程,研究生到信息自动化,博士转到航空领域,走了一条“曲线”,只要能抵达,就不枉一路
辛苦。
今年
毕业的建筑学本科的学弟学妹们,三分之一顺利跨
专业迈进别的领域继续
深造,有转到金融的,
管理的,景观设计的,文学的,还有到中影学电影剪辑的。另外一部分直接
工作的,又有三分之一没有从事建筑相关的
工作。
Part4
如果我们用
毅力和
坚持走向一个不想去的地方,
如果还有力气,及时拐弯,不管走了多远。
曾经听过一个讲座。主讲人是一个风投领域的后起之秀,谈起他一直想成为一名医生,
大学也学了医学,并且
作为医学院
学生参加过很多志愿活动。
这一句话让我动容。
Part5
看完之后我真的陷入了沉思。
触动不是因为某个人的
故事让我自动身份带入,只是回想起我持续十年的建筑
学习和
工作历程。
十七岁那年的
夏天,我和一帮小伙伴们一起,在高中
校园里,那座“人”字碑下面的草坪上,在志愿表的
专业一栏里勾选了建筑学。
然后
开始了为期五年的建筑学
专业的
学习。
毕业之后做了四年的建筑设计,到现在读研究生,还是建筑学。
在
选择建筑学的时候,我根本不
知道建筑学到底要学什么,建筑师要做什么。
建筑学
学生就是跟着文学系的
学生一起上数学课,跟数学系的一起上英语课。建筑学教学一
开始是
锻炼大家的抽象
思维,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我可以天
马行空的想象,但是玄虚的没有
落脚点的东西,让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不安。
我
喜欢基础科学中的逻辑性和确定性。建筑学
专业弱化了这些。
部分课程学的也相对费力一些。因为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再加上建筑学本身很
有趣,我没有想过转
专业。
Part6
高中同学绝大部分学了理工科
专业,并且超过一半拿到了工学博士学位,他们中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是同领域
世界领先先进
水平。
偶尔聚会,听大家聊起来二分法、傅里叶,或者电路板、流密度的时候,从我口里说出来的是大白话,“取中间数值”“那些眨
眼睛的是恒星还是行星?”尴尬之情油然而其。
这是一种中庸的说法,也算是一种宽慰吧。
Part7
关于“
长大之后想做什么?”这个
问题,在小学六年级我还有另外一个
答案,我想成为作家。
那一年,我的作文第一次变成铅字,并拿到了第一笔稿费,还是没有一个人把我“
长大后要成为作家”的
想法当真。
现在,我的文字越来越多变成铅字,也被更多的人
阅读,算是离小时候的愿望近了一些吧。
小时候设想过的
未来,抓住了一部分,也弄都了一部分。
Par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