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哲理 > 文章内容页

我为你雪中送炭,你愿我家破人亡

来源:励志一生 日期:2021-03-21 19:24:22 分类:人生哲理 阅读:

  我为你中送炭,你愿我家破人亡

  文/慧超

  先讲一个故事

  某人在四线城市,有套单位集资建的小房子,60㎡左右,因为房子小,家里经济情况改善后,某人又买了一套大房子。因为装修新房等原因,小房子一直空着。

  这时某人乡下有个亲戚过来打工。亲戚就说,不如把房子租给我吧,我付你房租。某人同意了,考虑到当时租金也就500块,还不如不要。就这样,过去了很多年,亲戚一直也没给过租金。而这期间房价一直在上涨,租金自然也涨;某人在这期间又陆续买了2套房子,贷款。

  后来,某人相中了一个新建商场的商铺,地段价格十分诱人。商铺昂贵,某人要买商铺就必须要卖掉2套房子。权衡之后决定卖掉给亲戚的那套房子,再卖掉一套贷款的房子。好的地段当然看上的人很多,时间有限,所以某人就去和亲戚讲,能不能尽快再找个房子租。

  接下来,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情了。亲戚非常生气,表示:“你什么意思,这不明摆着撵人走吗?有话你就明说,我们交你租金不就行了吗?至于找个借口把人往外撵吗?你这不缺德吗?”

  最后结果当然是亲戚根本就不去找房子,某人实在等不了,直接自己去中介找了间合适房子,并且表示可以先垫付1月的租金。亲戚一看,实在是没办法了,说那你直接把房子卖我吧!

  某人着急买商铺,况且卖谁不是卖啊。但万万没想到,亲戚提出10万块买这套房子!某人情简直日了狗,按市价这套房子已经升值到23万,中介甚至表示,如果卖20万可直接现金收房。

  某人无法接受。然后亲戚就找了很多人过来说:两口子不容易孩子还上学,打工也不轻松,你们两家又是这么近的亲戚,你们家好几套房子,那么有,也不缺他这点小,就算照顾亲戚了,便宜卖给他得了巴拉巴拉……

  某人最后表示可以看在亲戚的面子上,20万卖给他,亲戚要是不买,就直接委托为中介了。然后画风就变成了这样:“你们这是要把人赶尽杀绝啊!为了,连亲戚也不认,为了,连都黑了。你这样要遭报应的,你这样要家破人亡的!”

  最后结果是,两家人闹得仇人一样。

  故事讲完了,是真事儿,欢迎对号入座。太宗曾经曰过,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恩将仇报的故事简直写满了史书,当年北燕王高云,救了两个吃不上饭的壮士,又赐宝物又赐美酒的,时不常地还一起美女(咦……)结果呢?这俩壮士某天突然想:凭啥咱俩天天见到他还要鞠躬下跪的,凭什么他是王,咱们连个官都没有,然后两个人持剑入宫,活生生把北燕王给弄死了。

  自古,中国有句很耐人寻味谚语: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我为你中送炭,你愿我家破人亡,更有甚者,真的就上来把你弄死了!

  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对贵民族的劣根性表述的入木三分。不过,作为一个严肃的公众号,我想应该抛却所谓的“中国人的劣根性”,严肃地谈一谈造成这种畸形情感状态根源

  很多年以前,我和蜘蛛侠聊天(谢谢,我知道,这个逼装的有点过了),他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拥有一颗悲悯之是非常高尚的,许多有能力的人,将这颗悲悯之化为满腔热血,去无私帮助那些身边的弱势群体。很多慈善家、NGO组织者和怀悲悯的好人,在对某些人(注意是某些人)进行帮助之后,却事与愿违,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帮助,竟然回馈我们的是冷冰冰的伤害

  你说,我身边没有这样的事,你骗人,我不信我不信我就是小公举,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都是非常勤劳的。好吧,上图:

  一个馒头店主,看到很多环卫工人和流浪汉吃不上热乎饭,开办了“馒头”,免费送热乎馒头。过分的不仅仅是“我不要馒头了,你退给我吧”,更多过分的在于,停止免费送馒头后,很多“纯洁的底层民众”大闹馒头店,污蔑栽赃者有之,破口大骂者有之……

  我真的很难忘记馒头店店主哭泣的画面。店主和她帮助的人非亲非故,而且人数庞大,不可能来领馒头的人都是“坏人”。为什么这些人都没意识到:他们本该感谢这位在寒冬中送他们热馒头的女人啊!

  为什么?

  如果经济学的概念解释,我认为这是一种“感恩的边际效应”。神是边际效应呢?枯燥的经济学定义我就不在这里复制了,我来举个栗子吧:

  你快饿死了,有人给了你一个馒头,你感激的恨不得给他做牛做;然后又有人送你馒头,你感激的痛哭流涕;然后,又一个馒头之后,你饱了;然后,依然有人不断送你馒头……

  当你手里攥着几十个馒头,你几乎已经忘记这些人救了你,你的理很可能是:我艹,这帮B慈善作秀的为什么只知道送馒头,我还需要衣服,我还需要……

  第一次收到来自陌生人的帮助,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存感激的,但如果同一个人对他施惠第2次、第3次、第100次之后呢?

  不好意思,他会觉得这理所应当!一旦你停止了对他的帮助,他反而会生怨念。重要的是,在这一连串的活动中,受到帮助中的感激递减,而递减到一定程度上,受助者几乎已经坦然接受别人的馈赠,并认为这理所应当。最后,受助者提出更多的要求,并丝毫在理上不觉得这有任何不妥。

  你说,馒头店资助的都是底层人,人毕竟有其思维局限性。好,我再举个例子,受资助者都是“天真无邪”的学生,其中不乏大学生:

  有多人还记得这位曾经感动中国的歌手?

  丛飞,是的,这实在是个悲伤的故事作为曾经风光的男歌手,丛飞短暂的一生参加400多场义演,计捐款300多万,资助183名贫困学生,为了供贫困儿童上学拼命演出,耽误了治疗,死于胃癌,终年37岁。在丛飞身患胃癌,实在无法继续资助时,那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和国家栋梁的大学生是怎么做的呢?

  “骗子,义演赚了那么多,胃病能花多少?”

  “你不是说好要把我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你还在上初中你就不出了,你不是坑人吗?”

  “我现在在治疗,所以不能继续汇款。”

  “那你什么时候才能治好病演出啊?”

  挣你妈逼啊!

  Sorry,我爆粗口了,请善意相信作者是个温和的人,我只是觉得,这里应该有粗口!

  很难想象丛飞最后日子是怎么度过的。家徒四壁,他去世的时候,女儿还不到一岁,那些他曾经拼命工作省吃俭用去帮助的人,在他频死时刻,还在和他伸手要态度冰冷而强硬,很多学生甚至拒绝承认被丛飞资助过,更别提看望。

  《中国青年报》当年的报道,注意最后一句:“我从没有强迫过他。”

  为什么?

  除了“感恩的边际效应”之外,我再向各位普及一个理学概念:“失败者的愤怒”。

  失败者的愤怒,是源于对自己失败境遇感受到的自卑与恐慌,但由于人总是能够无条件原谅自己,因此这种对自身境遇自卑与恐慌,在自我理的调节下(或者你可以理解为扭曲下),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自我的检讨,而转嫁到他人。你看文革中打死自己亲友的人,至今也认为是那个时代错误,而从不承认自己对这件错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丛飞的例子就是典型的“感恩的边际效应”加上“失败者的愤怒”。因为这种理上的扭曲,受助者摇身一变,从“受人资助”变成了“被丛飞利用”的弱势群体,不仅逐渐忘记了当初第一次接到资助的感动,到最后,被资助者反而认为丛飞帮助自己是有目的,转而仇恨丛飞。

  强于自己的人总在提醒自己失败,而人又无条件原谅自己无能并转移自己自卑。因此“失败者的愤怒”在越亲近的关系中,表现的越明显,因为他潜意识里认为,你们的能力思维格局都是一个层次的,你比我过得好,只是运气好而已,他永远看不到你自身的努力。虽然部分人确实是因为运气好而过上好日子的。

  当年都是一起泥巴的小伙伴,凭什么你开宾利;当年都是一起吃路边摊的好闺密,凭什么你拎仕嫁高富帅而我买个尿不湿还要比价;当年都是村里的破落户,凭什么你家住别墅而我依然只能在土坯房里打麻将……

  “你现在过的比我好,早晚有一天会落魄。”就是一种典型的失败者的愤怒

  “我给你一颗糖,你看到我给别人两颗,你就对我有看法了,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给我两颗糖,而你什么都没给过我。”朋友圈盛传的这段话,也是一种典型的失败者的愤怒,糖块数量的不公平使她在潜意识中有了自己处于“失败朋友关系”的担忧自卑,而本能引导她直接将问题转移到送糖者身上,“是你做人问题”,而如果不幸你一直无私地送她糖,那么她更早已没有当初接受第一块糖时的温暖感动,所以,一旦你送的少了或者停止赠送,你的朋友将不可逆转地产生愤怒

分页:123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