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哲理 > 文章内容页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来源:励志一生 日期:2021-03-14 02:36:45 分类:人生哲理 阅读:

  王阳明40种人生智慧,一口气读完学精华

  王阳明是明代着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1、欲修身,先养

  即理也,天下又有外之事、外之理乎?

  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外之事、外之理吗?

  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不明白万事以修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倘若在忙碌生活中不能给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担忧,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狭为祸之根,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思,便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追求一种简单生活

  5、做人要“诚”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诚为之本体,要恢复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6、无私就是道

  即理也。无私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

  即天理。没有私,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

  人生启迪: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不自私,存大

  7、至诚胜于至巧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启迪:着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时刻把天理记在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成一股强大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10、应好是而恶非

  知只是个是非之,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知仅是判别是非的,是非仅是个好恶。明白好恶就尽了是非,尽了是非就尽了万物的变化。

  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知”作为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11、君子如玉亦如铁

  名与实对,务实之重一分,则务名之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即全无务名之。若务实之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名与实相对。务实的重一分,求名的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如果务实的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12、养一身浩然正气

  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不断壮大。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13、去做才是孝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14、孝不孝代表人格

  善人也,而甚孝。

  真正善的人,必是极为孝顺的。

  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是自己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15、不孝无

  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不慈不孝,这是我的知所厌恶的。

  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知,有了知之,自然就会发自孝顺父母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真诚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

  16、至诚才能行至孝

  此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如果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的表现,而这颗孝必是至诚至敬的。

  人生启迪:孝是发自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实意的。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父母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17、身外物不奢恋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人生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灵分离,人们灵深处愈感孤独闷、烦躁、矛盾。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18、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须有为己之,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的不平。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修养自己境界。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萃取出本真正美好品质,便正是修养的功夫。

  19、荣辱毁誉皆泰然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人生启迪: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本是不动。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的东西,看淡些。

  20、把世间修行的道场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人生启迪:一切困,皆是磨砺。唯有靠世间种种难处的磨,乱才能得以调伏。磨到最后,就是境界现前。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强不息,全入世。只要能够做到厚德载物,便不会入歧途,而成利益自己世间事业

  21、少一些机,少一些

  汝若于货、色、名、利等,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全都像不做盗贼的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

  人生启迪: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个中充满机,就会因机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情绪如果一个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拥有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空间需要自己经营,机太多、太重,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

  22、快乐的根

  常快活便是功夫。

  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人生启迪:保持一颗快乐很难,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一,而且要从一着手去做功夫。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修养上去,这便是知功夫的内涵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这是一定的。

  23、要活得轻快洒脱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人生启迪: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自己套上枷锁。这是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减”的功夫。减到最后呢?就是回归自己的本。本简单的,因为是轻快的,洒脱的。

  24、慎思之,笃行之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人生启迪:所谓“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错误麻烦思考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运,轻率与认真效果都将立竿见影。所以要走向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使知真能经得住三思的考验,行真能成为一种功夫,那么知行就自能成为智慧与功业的完美合一,就像王阳明那样。

  25、不做就是不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

  人生启迪:获得成功办法有很多种,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成功之道,也无法在空想实现思想力量,只有在行动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要想保持成功,则需要德行作为底子。德行合一,也是一种知行合一,也是一种更高明的知行合一。

  26、路,尽管去走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人生启迪: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的愿望就会被忽略,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所以,人要敢于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体悟一份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人生智慧

  27、天理即是仁

  所谓汝,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所谓的,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如果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人生启迪: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周易》中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譬如男女之,须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对你有情。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28、求道须深下去

  此道本无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这个道原本无尽,问得越多,精微处就越能显现。

  人生启迪:一个人若想有美好的、成功人生,必须不断学习。王阳明认为,在学习中问的问题越多,他的学问就会越加精细。而想问得多,就必须拓展、深入下去,这就需要勤奋。没有勤奋,想成就任何事业都几无可能,任何事情本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任何光辉夺目的事业背后,都是一个探索和辛勤劳作的过程

  29、耐住寂寞,久久为功

  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依此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根据这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

  人生启迪:欲成事业,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潜静气,才能深入“人迹罕至”的境地,获得豁达通透的智慧事业如果过于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适得其反、劳而无功。熬不过等待的人,熬不到幸福;经不起挫折的人,长不成傲骨。

  30、自省才能自明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学习应该返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指责别人

  人生启迪: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过程,就像拿刀亲手割掉自己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自己错误不难,但要用一颗真诚面对它,却不容易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甚至留下疤痕,却是根除毒害的唯一办法。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就能得到人们更大的尊敬。

  31、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

  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人贵有自知之明。

  32、反观自身,自我提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这样就不会过分的责备别人,而对自己要求严格。

  人生启迪:自省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灵上的污点,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工作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就是不在自身上找原因。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才会不断地提高进步能力学习能力,也体现在反省能力上。自省还能帮助自己找到自身优势。有时候,人生悲剧不在于没有用好自己优势,而是连自己优势是什么都没找到。

  33、嘴巴闭关,身体力行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人生启迪: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因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动”。你以为所有让自己舒服的事,都是由于别人环境,其实都是源于自己太窄,容量太小,修身太浅,德性不深。所以把向外的眼睛收回来吧,盯在自己上。就算世界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也可能放开而坦然从容坦不坦然、从不从容,也本是自己的事。

  34、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

  现在,天下的人都在议论我,如果能因此为善,那么,都是在与我砥砺切磋,就我而言,不过是提高警惕反省自己,增道进德。

  人生启迪:人间是道场,淤泥生莲花。这是一种态,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

  35、最怕是傲字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人生启迪:傲,不过是因为一份我执。人们为什么要亲近一个我执太深、戾气太重的人?无人亲近,又怎么生存做事?更重要的,我执是一条深深捆绑着自己,让自己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的绳子,使自己沦陷在暗无天日、走不出去的之深井中,还误着自己

  36、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知轻傲处,便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知道轻浮傲慢处,便是知。除去轻浮傲慢,便是格物。

  人生启迪:能够看到自己的轻浮傲慢,那么此人还算有救。如果还能反省自己的轻浮傲慢,并着手破除,那么他正在得救。这,其实是为自己,以及自己人生,打开一条通过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37、只求力所能及

  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知。

  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知。

  人生启迪: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不自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辱,并不使自己处于困顿疲挣扎的境地。这就是自知之明,即使做不了大事,可是是大的,境界是大的。

  38、不动,不烦恼

  之本体,原自不动。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之本体。

  之本体,原本不动。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集义就是恢复之本体。

  人生启迪: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智者懂得忙碌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39、按兵不动,如止从容

  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同寂。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之外。

  我不看花的时候,花与我的同处于寂灭状态。我看花的时候,花和我的就都鲜活起来。如此便能知道,花与我的同在。

  人生启迪: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佛家讲,“三界唯,万法唯识”。王阳明的花与我同在,推而广之就是天地万物皆与我同在,一之中,可存天地宇宙、生万千气象。一切,只看你的大小、悟的浅深,知的大境界,本来与外物无关;,自是万物主宰。兵不乱,万事从容

  40、参破生死,尽性知命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如果在此处能识得破、看得透,这个的全体才是畅通无阻的,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人生启迪:人生,除生死外无大事。向死而生,与忙碌生活中,常常念起人终究一死,万般皆是身外之物,很多东西就能放下一些,才能更豁达一些。如此方能活得明白,活出深邃,活成自在。

分页:123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