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下班后还拼命工作的年轻人,后来都怎样了?
文/然雪婵
正值母校60周年校庆,班主任让我们把各自的职业、居住城市、联系方式接龙发到群里,以便统计校友情况上报学校。
我看了群里的统计信息,当初同一个学校、同一个起点,7年后的今天,各自的生活状态却千差万别。
有人留在了长沙,至今只是领着几千块薪水的小职员;
覃同学就是那个在深圳投行工作的年薪百万的金领,因为毕业后都在深圳,所以我们一直都有联系。
大学时,当所有人挤破脑袋修学分、争夺奖学金时,覃同学却经常翘课去图书馆看注会的教材准备考试,早出晚归。甚至每年的寒暑假,图书馆里都总能看到他奋笔做题的身影。
后来他不仅考上了研究生,还在读研期间拿到了CPA证书,并通过了司法考试。
毕业后,导师介绍他去了深圳的一家投行,那时他的工资是8K起步。
投行的工作强度众所周知,刚进去那几年,他除了吃饭就是工作,毫无怨言,做事严谨尽责,这一点也让带他的经理特别欣赏。
所以在2年里,他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仅剩的一点空闲时间,也都花在了健身房。
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没有娱乐,随时待命。
有次一个做了两个月的大项目在收尾时出了问题,他所在的团队连续开了3个通宵的紧急会议,而第二天还得在正常上班时间思路清晰地跟客户对接工作。
当他快速成长,能独挡一面升任经理时,薪资也有了一个梯度的飞跃,这时他已经将同龄人远远甩在了后面。
而所谓高薪,其实并没什么捷径,无非是玩命地工作并和自己的专业死磕到底。
高薪从不垂青那些朝九晚五的人,所有的高薪背后,都是一群玩命的人。
2017年,国内跨境电商的龙头企业有棵树「卖身」上市公司天泽信息,三年估值从5亿飙至34亿,成为去年新三板第二大并购案。
除了34亿这个令人瞩目的价格外,有棵树还承诺3年近10亿的净利润,底气满满。
去年,有棵树创始人肖四清发布的一番言论也在朋友圈中爆红:
十点以前下班的直接开掉,别啰嗦,不加班来深圳干什么,早点回去。
我们往往更容易看到那些创业多轮融资后亮眼的数字,羡慕他们的一夜暴富、身价暴涨,而忽略了他们背后极致的时间投入。
职场中真正的高收入牛人,从来都没有上下班的概念,他们心里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将事情做到极致。
越牛逼的人越重视时间的价值,这也正是为什么比你有钱、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更拼命。
这两年,我之前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司郑总负责的IPO项目屡传捷报。
郑总是我进所时的直属领导,当时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手头的6个IPO项目,未再承接别的项目。
从承接项目,到辅导账务,到递交资料,再到过会反馈,一整套IPO流程下来,非常考验人的耐力和定力。
我几乎跟过他所有的项目,只要是在出差赴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从未早于10点离开过公司。
即便是回到酒店,大半夜了他也依然在回复我们的邮件,梳理项目进度,了解每一个人工作中遇到的阻力。
那时候我们没有生活,只有工作。当别的项目经理和组员下了班一起去打球、按摩、足浴的时候,我们组只能坐在办公室和一堆底稿报告死磕。
2017年初,他负责了7年的IPO项目深圳市景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发行价23.16元/股在上交所A股主板隆重挂牌上市,该公司连续三年总资产近30亿元、平均年净利润近4亿元。
该项目的成功,让他在审计圈声名大噪。7年的专注投入,也成就了他事业中里程碑式的跃迁。
从去年到今年,6个项目均已陆续成功上市。他一跃成为所里上市项目最多的负责人,直接被提拔为合伙人,还有多家上市公司以数百万年薪伸出了橄榄枝。
他用极致的时间投入,打造了自己的事业专属标签。而现在回过头来看,那几年也正是我打磨专业、成长最快的时候。
大家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
无论你想在哪一个领域成功,你都必须付出至少1万个小时的磨练。
作为不能拼资历的年轻人,当量变还未能引起质变时,你只能不断以时间的投入去积累经验,以博得漂亮的龙门一跃。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
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
我之前带的一个转正实习生许澜,就是这样一个把业余时间用到极致的人。
他总是最后一个从公司走,有时是继续工作,或是总结最近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我的邮箱曾收到过他半夜1点发给我的底稿;
他的桌子上总是放着几本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教材,下了班经常会看几章再走。
因此他在毕业第二年就把CPA考过了,专业能力是同级别同事中最扎实的。
中间升职级时,他还连跳了2级。现在他已经做到了项目经理级别,而与他同时进公司的同学依然只是审计员。
雷军说过:“任何成功,勤奋和努力是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一个最低6×12小时的勤奋和努力,为什么你会成功呢?如果你想干5×8小时就成功,别人比你工作时间长50%,聪明程度一样,人家比你一倍努力,这就应了中国的古话:天道酬勤。”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想要高薪想要体面,必然要拿另一些东西去交换。
就像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米兰达说的:“当你的生活岌岌可危时,说明你的工作步入正轨了。当你的个人生活化为乌有时,就说明你要晋升了。”
上班时间大家都在办公室忙碌,努力工作。而下班后,有的人回家瘫着或和朋友宵夜,也有的人继续工作和学习。
你努力8小时就停止了,而别人努力了12小时还在奋斗,差距由此产生。
我做过很多公司的财务审计,发现企业财务人员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Excel技能不熟练,有人甚至连最基本的vlookup函数都不会用。
我去一家商贸企业做审计时,遇到财务部刚来的一个女孩儿,她却能将Excel各种操作、函数和VBA编程结合起来整理数据,效率极高,让我狠狠佩服了一把。
她说她用了2年时间,每天下班后自学表格的操作技巧和编程技能。
刚进公司时,就引起了财务总监的注意,经常被委以重任,每年两次的调薪中,她总是涨薪幅度最大的那个人。
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比行业和职级更重要的,是你的傍身技能。
现在知识变现非常火,其中不乏教人“在30天内靠副业月入10万”的课程。
很多人都争先恐后,想要在知识变现领域分一杯羹。
讲真,我不是很相信这类速成法。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不具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甚至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你又如何通过所谓的知识变现月入10万呢?
实际上,那些下班后与工作无关的努力,并不能拯救你的事业,反而会消耗和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的职业发展受限。
只有那些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努力,才能形成双向杠杆,最大限度地撬动你的本职工作。
如果你是一名财务人员,你可以在下班后学习财务培训类的课程,将财务培训讲师作为你的副业和目标,也可以尝试为财经杂志供稿,这样既不荒废专业,也可以相辅相成地精进你的专业。
打工心态就是,反正这公司又不是我的,我只拿我应得的薪水。你给多点,我就多做点,一旦下了班,就没我啥事了。
一旦被这种心态控制,人就会丧失工作热情,格局逐渐变小,更别期待能在下班后有所成就了。
我有一个在阿里工作了5年的邻居虹姐,她跟我说起工作的日常:到了深夜,大厦依然灯火通明,不少人觉得白天没什么思路,反而夜里效率更高。
在阿里的办公室,下班后依然在办公的,不止是员工,更多的是业务负责人,甚至是公司创始人。
「国外的‘创业’一词,指的不完全是辞职创业,更多是指‘创业精神’——把公司的事儿当自己的事儿干,在公司内部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一种创业。」
在马云的带领下,阿里巴巴的大部分员工,都把公司的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虹姐的薪资能超出同龄人的三倍。
以「创业心态」对待工作,是最有效的一种自我投资,它督促你下班后仍然不断升级自己的价值,获得可持续成长的能力。
成功和平庸唯一的区别是,你能否利用一切时间,坚持挺过这个无法估量的距离。
来源:插坐学院(chazuo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