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问题,就是问得太多又想得太少
作者:陶瓷兔子
1
公司新来了几个实习生,分给我们项目组的,是个还没毕业的小姑娘。
前两个月入职培训的时候,我对她印象很好。比起同龄的几个人还睁着迷茫的双眼等着我们划重点,她则认认真真地记了详细的笔记,每一天的培训结束后,还追着我们提问,态度诚恳又认真,像是个从高中课堂上走出来的学生。
我给她取了个外号叫做“十万个为什么”。跟组里的一位老前辈夸起她,老前辈笑笑,“你别高兴得太早,公司需要的是员工,可不是学生,再过段时间你就知道了。”
可我怎么能不高兴呢?看着其他部门的那些带着实习生的同事们每天焦头烂额,追着那些孩子们问,“你不知道怎么也不吭声呢”,“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没有,你确定?”我觉得自己真是很幸运。
培训期结束之后,小姑娘依旧每天准备满满一张纸的问题,在茶水间、在午饭时、在我等待电脑开机的几分钟,甚至在我下班回家之后,都会收到她的提问短信。其中至少有一半,都是培训期间已经讲过的内容。
我将她写在笔记上的内容指给她看,她点点头,“找起来好麻烦呢,还是问你们好,又快又方便。”
她用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我,我只好硬生生地将那句“可我们不方便”咽了下去,换成稍微委婉的一句,“以后还是自己先看看笔记吧,已经讲过的内容就不要问了,问过一遍的问题,也不要再问第二遍了。”
2
到了正式开始参与项目的时候,我一进办公室,就看到她愁眉苦脸地坐在电脑面前,看见我来像是看到了救星,一把挽住我的手。
“姐姐,你帮我看一下,这些邮件我要怎么办?”
“先把信都看一遍,然后看你能处理哪些就处理呗。”
她哦一声走开,不到一个小时又跑过来问我,“那我要先处理哪一些呀?”
我恨不得将她脑袋上的问号光环拔下来踩得稀烂,“培训了两个月,别告诉我你连怎么回信都不知道。”
“可是我怕我做错了”,她说,“这么多信,我真的不知道,要从哪一封开始回呀。”
一个人勤学好问固然是好,可如果她的问题太多,那可能这个人本身就是问题。
怕自己做错,就要先去思考不同的解决措施,然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去验证,而不是坐在原地等着天上掉下一个正确的答案。
没有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什么都懂,但所谓成长,绝对不是像只嗷嗷待哺的小鸟只张着嘴寻找答案,而是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自己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我刚刚入职的时候,带我的前辈教我Excel函数,在纸上写了三个公式之后,就将一个做好的数据表抛给我,“这是成品,这是原始数据,你今天的任务就是自己把这个原始数据加工完毕,做得跟我的一样。前面右拐就是书架,不懂的地方自己去查。”
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学会了数据透视表,学会了求和公式中嵌套的IF函数。看上去很浪费时间,但我获得的,却不仅仅是几个excel的技能。
到了开始做项目的时候,每当我开口提问,前辈总会反问我,“先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是什么?”于是,我不得不将自己不成熟的想法磕磕巴巴地说出来。他总是会等着我说完,才提出自己的想法去反驳或补充。
我当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看着同期进来的同事都能很快得到答案,而我却不得不走上好长一段“弯路”才能到终点,反而有点怨恨他不近人情。
直到后来自己独立做了项目才发现,其实获取答案的途径,很少在于问,而在于思考。而你的上司希望看到的是你提出PlanA、B、C,以及各自的利弊以供他们参考,而不是大咧咧地开口就问,“那这个项目您觉得从哪里入手比较好?”
先思考,再提问,是一件跟本能对抗的事。但如果你能战胜自己的本能,你就可以解决至少80%的问题。
你获取信息的过程有多简单,你遗忘信息的速度就有多快。一个不经过思考就能轻易得到的答案,也无法在你的脑海中停留太久。
4
尼布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描述过这样一类人:你时常觉得耳鸣、目涩,注意力无法集中;你懒于记忆,习惯于张口就问;你不喜欢冗长的陈述和表达,喜欢直奔主题和搜寻答案。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令人愉快的内容。
我不怕你错,我只怕你根本就不想,怕你习惯于开口就问,却不知道自己的习惯本身就是问题。
我们常常以为回答比提问困难,但实际上,提问的那一方才应该完成最困难的那部分。
知道该问什么问题,远远比只知道“答案”重要得多。当你知道自己该问什么问题的时候,找答案往往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你需要在自己与问题之间建立起内部对话,为什么要问,困难是什么,该去问谁,想要得到什么样的信息,除过提问以外,这些信息是否还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
当你不再依赖于别人,而是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自己解答的时候,你就成了自己的老师。当它成为一种习惯,你就会获得更加强大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